隋书未删减免费阅读
|
![]() |
|
蘑菇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隋书 作者:魏征等 | 书号:10197 时间:2017/3/26 字数:22212 |
上一章 卷十四 下一章 ( → ) | |
天文上 若夫法紫微以居中,拟明堂而布政,依分野而命国,体众星而效官,动必顺时, 教不违物,故能成变化之道,合 ![]() ![]() ![]() ![]() ![]() 后汉张衡为太史令,铸浑天仪,总序经星,谓之《灵宪》。其大略曰:“星也 者,体生于地,精发于天。紫宮为帝皇之居,太微为五帝之坐,在野象物,在朝象 官。居其央中,谓之北斗,动系于占,实司王命。四布于方,为二十八星,⽇月运 行,历示休咎。五纬经次,用彰祸福,则上天之心,于是见矣。中外之官,常明者 百有二十,可名者三百二十,为星二千五百;微星之数万一千五百二十,庶物蠢动, 咸得系命。”而衡所铸之图,遇 ![]() ![]() ○天体 古之言天者有三家,一曰盖天,二曰宣夜,三曰浑天。 盖天之说,即《周髀》是也。其本庖牺氏立周天历度,其所传则周公受于殷商, 周人志之,故曰《周髀》。髀,股也;股者,表也。其言天似盖笠,地法覆槃,天 地各中⾼外下。北极之下,为天地之中,其地最⾼,而滂沲四蕆,三光隐映,以为 昼夜。天中⾼于外衡冬至⽇之所在六万里,北极下地⾼于外衡下地亦六万里,外衡 ⾼于北极下地二万里。天地隆⾼相从,⽇去地恆八万里。⽇丽天而平转,分冬夏之 间⽇所行道为七衡六间。每衡周径里数,各依算术,用句股重差,推晷影极游,以 为远近之数,皆得于表股也,故曰《周髀》。 又《周髀》家云:“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天旁转如推磨而左行,⽇月右 行,天左转,故⽇月实东行,而天牵之以西没。譬之于蚁行磨石之上,磨左旋而蚁 右去,磨疾而蚁迟,故不得不随磨以左回焉。天形南⾼而北下,⽇出⾼故见,⽇⼊ 下故不见。天之居如倚盖,故极在人北,是其证也。极在天之中,而今在人北,所 以知天之形如倚盖也。⽇朝出 ![]() ![]() ![]() ![]() ![]() ![]() ![]() ![]() ![]() 汉末,扬子云难盖天八事,以通浑天。其一云:“⽇之东行,循⻩道。昼夜中 规,牵牛距北极南百一十度,东井距北极南七十度,并百八十度。周三径一,二十 八宿周天当五百四十度,今三百六十度,何也?”其二曰:“舂秋分之⽇正出在卯, ⼊在酉,而昼漏五十刻。即天盖转,夜当倍昼。今夜亦五十刻,何也?”其三曰: “⽇⼊而星见,⽇出而不见,即斗下见⽇六月,不见⽇六月。北斗亦当见六月,不 见六月。今夜常见,何也?”其四曰:“以盖图视天河,起斗而东⼊狼弧间,曲如 轮。今视天河直如绳,何也?”其五曰:“周天二十八宿,以盖图视天,星见者当 少,不见者当多。今见与不见等,何出⼊无冬夏,而两宿十四星当见,不以⽇长短 故见有多少,何也?”其六曰:“天至⾼也,地至卑也。⽇托天而旋,可谓至⾼矣。 纵人目可夺,⽔与影不可夺也。今从⾼山上,以⽔望⽇,⽇出⽔下,影上行,何也?” 其七曰:“视物近则大,远则小。今⽇与北斗,近我而小,远我而大,何也?”其 八曰:“视盖与车辐间,近杠毂即密,益远益疏。今北极为天杠毂,二十八宿 为天辐。以星度度天,南方次地星间当数倍。今 ![]() 宣夜之书,绝无师法。唯汉秘书郞郗萌记先师相传云:“天了无质,仰而瞻之, ⾼远无极,眼瞀精绝,故苍苍然也。譬之旁望远道之⻩山而皆青,俯察千仞之深⾕ 而窈黑,夫青非真⾊,而黑非有体也。⽇月众星,自然浮生虚空之中,其行其止, 皆须气焉。是以七曜或逝或住,或顺或逆,伏见无常,进退不同,由乎无所 ![]() 晋成帝咸康中,会稽虞喜因宣夜之说,作《安天论》,以为“天⾼穷于无穷, 地深测于不测。天确乎在上,有常安之形,地魄焉在下,有居静之体,当相覆冒, 方则俱方,圆则俱圆,无方圆不同之义也。其光曜布列,各自运行,犹江海之有嘲 汐,万品之有行蔵也。”葛洪闻而讥之曰:“苟辰宿不丽于天,天为无用,便可言 无。何必夏云有之而不动乎?”由此而谈,葛洪可谓知言之选也。喜族祖河间相耸, 又立《穹天论》云:“天形穹隆如 ![]() ![]() 前儒旧说,天地之体,状如鸟卵,天包地外,犹壳之裹⻩,周旋无端,其形浑 浑然,故曰浑天。又曰:“天表里有⽔,两仪转运,各乘气而浮,载⽔而行。”汉 王仲任,据盖天之说以驳浑仪,云:“旧说,天转从地下过。今掘地一丈辄有⽔, 天何得从⽔中行乎?甚不然也。⽇随天而转,非⼊地。夫人目所望,不过十里,天 地合矣。实非合也,远使然耳。今视⽇⼊,非⼊也,亦远耳。当⽇⼊西方之时,其 下之人亦将谓之为中也。四方之人,各以其近者为出,远者为⼊矣。何以明之?今 试使一人把大炬火,夜行于平地,去人十里,火光灭矣。非火灭也,远使然耳。今 ⽇西转不复见,是火灭之类也。⽇月不圆也,望视之所以圆者,去人远也。夫⽇, 火之精也;月,⽔之精也。⽔火在地不圆,在天何故圆?”丹 ![]() 《浑天仪注》云:“天如 ![]() ![]() ![]() ![]() ![]() 又今视诸星出于东者,初但去地小许耳。渐而西行,先经人上,后遂转西而下 焉,不旁旋也。其先在西之星,亦稍下而没,无北转者。⽇之出⼊亦然。若谓天磨 石转者,众星⽇月,宜随天而回,初在于东,次经于南,次到于西,次及于北,而 复还于东,不应横过去也。今⽇出于东,冉冉转上,及其⼊西,亦复渐渐稍下,都 不绕边北去。了了如此,王生必固谓为不然者,疏矣。今⽇径千里,其中⾜以当小 星之数十也。若⽇以转远之故,但当光曜不能复来照及人耳,宜犹望见其体,不应 都失其所在也。⽇光既盛,其体又大于星。今见极北之星,而不见⽇之在北者,明 其不北行也。若⽇以转远之故,不复可见,其比⼊之间,应当稍小。而⽇方⼊之时, 反乃更大,此非转远之徵也。王生以火炬喻⽇,吾亦将借子之矛,以刺子之盾焉。 把火之人,去人转远,其光转微,而⽇月自出至⼊,不渐小也。王生以火喻之,谬 矣。又⽇之⼊西方,视之稍稍去,初尚有半,如横破镜之状,须臾沦没矣。若如王 生之言,⽇转北去者,其北都没之顷,宜先如竖破镜之状,不应如横破镜也。如此 言之,⽇⼊北方,不亦孤孑乎?又月之光微,不及⽇远矣。月盛之时,虽有重云蔽 之,不见月体,而夕犹朗然,是月光犹从云中而照外也。⽇若绕西及北者,其光故 应如月在云中之状,不得夜便大暗也。又⽇⼊则星月出焉。明知天以⽇月分主昼夜, 相代而照也。若⽇常出者,不应⽇亦⼊而星月出也。 又案河、洛之文,皆云⽔火者, ![]() ![]() ![]() ![]() ![]() 宋何承天论浑天象体曰:“详寻前说,因观浑仪,研求其意,有悟天形正圆, 而⽔居其半,地中⾼外卑,⽔周其下。言四方者,东曰昜⾕,⽇之所出,西曰濛 汜,⽇之所⼊。《庄子》又云:‘北溟有鱼,化而为鸟,将徙于南溟。’斯亦古之 遗记,四方皆⽔证也。四方皆⽔,谓之四海。凡五行相生,⽔生于金。是故百川发 源,皆自山出,由⾼趣下,归注于海。⽇为 ![]() ![]() ![]() 旧说浑天者,以⽇月星辰,不问舂秋冬夏,昼夜晨昏,上下去地中皆同,无远 近。《列子》曰:“孔子东游,见两小兒斗。问其故,一小兒曰:‘我以⽇始出去 人近,而⽇中时远也。’一小兒曰:‘我以为⽇初出远,而⽇中时近也。’言初出 近者曰:‘⽇初出,大如车盖,及其⽇中,裁如盘盖。此不为远者小,近者大乎?’ 言⽇初出远者曰:‘⽇初出时,沧沧凉凉,及其中时,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 远者凉乎?’” 桓谭《新论》云:“汉长⽔校尉平陵关子 ![]() ![]() ![]() ![]() ![]() ![]() ![]() ![]() 张衡《灵台》曰:“⽇之薄地,暗其明也。由暗视明,明无所屈,是以望之若 大。方其中,天地同明,明还自夺,故望之若小。火当夜而扬光,在昼则不明也。 月之于夜,与⽇同而差微。” 晋著作郞 ![]() ![]() 姜岌云:“余以为子 ![]() ![]() ![]() 梁奉朝请祖恆曰: 自古论天者多矣,而群氏纠纷,至相非毁。窃览同异,稽之典经,仰观辰极, 傍瞩四维,睹⽇月之升降,察五星之见伏,校之以仪象,覆之以晷漏,则浑天之理, 信而有徵。辄遗众说,附浑仪云。《考灵曜》先儒求得天地相去十七万八千五百里, 以晷影验之,失于过多。既不显求之术,而虚设其数,盖夸诞之辞,宜非圣人之旨 也。学者多固其说而未之⾰,岂不知寻其理欤,抑未能求其数故也?王蕃所考,校 之前说,不啻减半。虽非揆格所知,而求之以理,诚未能遥趣其实,盖近密乎?辄 因王蕃天⾼数,以求冬至、舂分⽇⾼及南戴⽇下去地中数。法,令表⾼八尺与冬至 影长一丈三尺,各自乘,并而开方除之为法。天⾼乘表⾼为实,实如法,得四万二 千六百五十八里有奇,即冬至⽇⾼也。以天⾼乘冬至影长为实,实如法,得六万九 千三百二十里有奇,即冬至南戴⽇下去地中数也。求舂秋分数法,令表⾼及舂秋分 影长五尺三寸九分,各自乘,并而开方除之为法。因冬至⽇⾼实,而以法除之,得 六万七千五百二里有奇,即舂秋分⽇⾼也。以天⾼乘舂秋分影长实,实如法而一, 得四万五千四百七十九里有奇,即舂秋分南戴⽇下去地中数也。南戴⽇下,所谓丹 ⽳也。推北极里数法,夜于地中表南,傅地遥望北辰纽星之末,令与表端参合。以 人目去表数及表⾼各自乘,并而开方除之为法。天⾼乘表⾼数为实,实如法而一, 即北辰纽星⾼地数也。天⾼乘人目去表为实,实如法,即去北戴极下之数也。北戴 斗极为空桐。 ⽇去⾚道表里二十四度,远寒近暑而中和。二分之⽇,去天顶三十六度。⽇去 地中,四时同度,而有寒暑者,地气上腾,天气下降,故远⽇下而寒,近⽇下而暑, 非有远近也。犹火居上,虽远而炎,在傍,虽近而微。视⽇在傍而大,居上而小者, 仰瞩为难,平观为易也。由视有夷险,非远近之效也。今悬珠于百仞之上,或置之 于百仞之前,从而观之,则大小殊矣。先儒弗斯取验,虚繁翰墨,夷途顿辔,雄辞 析辩,不亦迂哉!今大寒在冬至后二气者,寒积而未消也。大暑在夏至后二气者, 暑积而未歇也。寒暑均和,乃在舂秋分后二气者,寒暑积而未平也。譬之火始⼊室, 而未甚温,弗事加薪,久而逾炽。既已迁之,犹有余热也。 ○浑天仪 案《虞书》:“舜在〔玑⽟衡,以齐七政,”则《考灵曜》所谓观⽟仪之游, 昏明主时,乃命中星者也。〔玑中而星未中为急,急则⽇过其度,月不及其宿。 〔玑未中而星中为舒,舒则⽇不及其度,月过其宿。〔玑中而星中为调,调则风雨 时,庶草蕃芜,而五⾕登,万事康也。所言〔玑者,谓浑天仪也。故《舂秋文耀钩》 云:“唐尧即位,羲、和立浑仪。”而先儒或因星官书,北斗第二星名旋,第三星 名玑,第五星名⽟衡,仍七政之言,即以为北斗七星。载笔之官,莫之或辨。史迁、 班固,犹且致疑。马季长创谓玑衡为浑天仪。郑玄亦云;“其转运者为玑,其持正 者为衡,皆以⽟为之。七政者,⽇月五星也。以玑衡视其行度,以观天意也。”故 王蕃云:“浑天仪者,羲、和之旧器,积代相传,谓之玑衡。其为用也,以察三光, 以分宿度者也。又有浑天象者,以著天体,以布星辰。而浑象之法,地当在天中, 其势不便,故反观其形,地为外匡,于已解者,无异在內。诡状殊体,而合于理, 可谓奇巧。然斯二者,以考于天,盖密矣。”又云:“古旧浑象,以二分为一度, 周七尺三寸半分。而莫知何代所造。”今案虞喜云:“落下闳为汉孝武帝于地中转 浑天,定时节,作《泰初历》。”或其所制也。 汉孝和帝时,太史揆候,皆以⾚道仪,与天度颇有进退。以问典星待诏姚崇等, 皆曰《星图》有规法,⽇月实从⻩道。官无其器。至永元十五年,诏左中郞将贾逵 乃始造太史⻩道铜仪。至桓帝延熹七年,太史令张衡更以铜制,以四分为一度,周 天一丈四尺六寸一分。亦于密室中以漏⽔转之,令司之者,闭户而唱之,以告灵台 之观天者。〔玑所加,某星始见,某星已中,某星今没,皆如合符。蕃以古制局小, 以布星辰,相去稠概,不得了察。张衡所作,又复伤大,难可转移。蕃今所作,以 三分为一度,周一丈九寸五分、四分分之三。长古法三尺六寸五分、四分分之一, 减衡法亦三尺六寸五分、四分分之一。浑天仪法,⻩⾚道各广一度有半。故今所作 浑象,⻩⾚道各广四分半,相去七寸二分。又云“⻩⾚二道,相共 ![]() ![]() 梁华林重云殿前所置铜仪,其制则有双环规相并,间相去三寸许,正竖当子午。 其子午之间,应南北极之衡,各合而为孔,以象南北枢。植楗于前后以属焉。又有 单横规,⾼下正当浑之半。皆周市分为度数;署以维辰之位,以象地。又有单规, 斜带南北之中,与舂秋二分之⽇道相应。亦周匝分为度数,而署以维辰,并相连者。 属楗植而不动。其里又有双规相并,如外双规。內径八尺,周二丈四尺,而属双轴。 轴两头出规外各二寸许,合两为一。內有孔,圆径二寸许,南头⼊地下,注于外双 规南枢孔中,以象南极。北头出地上,⼊于外双规北枢孔中,以象北极。其运动得 东西转,以象天行。其双轴之间,则置衡,长八尺,通中有孔,圆径一寸。当衡之 半,两边有关,各注著双轴。衡即随天象东西转运,又自于双轴间得南北低仰。所 以准验辰历,分考次度,其于揆测,唯所 ![]() ![]() ![]() ![]() ![]() 后魏道武天兴初,命太史令晁崇修浑仪,以观星象。十有余载,至明元永兴四 年壬子,诏造太史候部铁仪,以为浑天法,考〔玑之正。其铭曰;“于皇大代,配 天比祚。赫赫明明,声烈遐布。爰造兹器,考正宿度。贻法后叶,永垂典故。”其 制并以铜铁,唯志星度以银错之。南北柱曲抱双规,东西柱直立,下有十字⽔平, 以植四柱。十字之上,以⻳负双规。其余皆与刘曜仪大同。即今太史候台所用也。 ○浑天象 浑天象者,其制有机而无衡,梁末秘府有,以木为之。其圆如丸,其大数围。 南北两头有轴。遍体布二十八宿、三家星、⻩⾚二道及天汉等。别为横规环,以匡 其外。⾼下管之,以象地。南轴头⼊地,注于南植,以象南极。北轴头出于地上, 注于北植,以象北极。正东西运转。昏明中星,既其应度,分至气节,亦验,在不 差而已。不如浑仪,别有衡管,测揆⽇月,分步星度者也。吴太史令陈苗云:“先 贤制木为仪,名曰浑天。”即此之谓耶?由斯而言,仪象二器,远不相涉。则张衡 所造,盖亦止在浑象七曜,而何承天莫辨仪象之异,亦为乖失。 宋文帝以元嘉十三年诏太史更造浑仪。太史令钱乐之依案旧说,采效仪象,铸 铜为之。五分为一度,径六尺八分少,周一丈八尺二寸六分少。地在天內,不动。 立⻩⾚二道之规,南北二极之规,布列二十八宿、北斗极星。置⽇月五星于⻩道上。 为之杠轴,以象天运。昏明中星,与天相符。梁末,置于文德殿前。至如斯制,以 为浑仪,仪则內阙衡管。以为浑象,而地不在外。是参两法,别为一体。就器用而 求,犹浑象之流,外內天地之状,不失其位也。吴时又有葛衡,明达天官,能为机 巧。改作浑天,使地居于天中。以机动之,天动而地止,以上应晷度,则乐之之所 放述也。到元嘉十七年,又作小浑天,二分为一度,径二尺二寸,周六尺六寸。安 二十八宿中外官星备⾜。以⽩青⻩等三⾊珠为三家星。其⽇月五星,悉居⻩道。亦 象天运,而地在其中。宋元嘉所造仪象器,开皇九年平陈后,并⼊长安。大业初, 移于东都观象殿。 ○盖图 晋侍中刘智云:“颛顼造浑仪,⻩帝为盖天。”然此二器,皆古之所制,但传 说义者,失其用耳。昔者圣王正历明时,作圆盖以圆列宿。极在其中,回之以观天 象。分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以定⽇数。⽇行于星纪,转回右行,故圆规之, 以为⽇行道。 ![]() 仁寿四年,河间刘焯造《皇极历》,上启于东宮。论浑天云: 璇玑⽟衡,正天之器,帝王钦若,世传其象。汉之孝武,详考律历,纠落下闳、 鲜于妄人等,共所营定。逮于张衡,又寻述作,亦其体制,不异闳等。虽闳制莫存, 而衡造有器。至吴时,陆绩、王蕃,并要修铸。绩小有异,蕃乃事同。宋有钱乐之, 魏初晁崇等,总用铜铁,小大有殊,规域经模,不异蕃造。观蔡邕《月令章句》, 郑玄注《考灵曜》,势同衡法,迄今不改。焯以愚管,留情推测,见其数制,莫不 违慡。失之千里,差若毫厘,大象一乖,余何可验。况⾚⻩均度,月无出⼊,至所 恆定,气不别衡。分刻本差,轮回守故。其为疏谬,不可复言。亦既由理不明,致 使异家间出。盖及宣夜,三说并驱,平、昕、安、穹,四天腾沸。至当不二,理唯 一揆,岂容天体,七种殊说?又影漏去极,就浑可推,百骸共体,本非异物。此真 已验,彼伪自彰,岂朗⽇未晖,爝火不息,理有而阙,讵不可悲者也?昔蔡邕自朔 方上书曰:“以八尺之仪,度知天地之象,古有其器,而无其书。常 ![]() 又云:“《周官》夏至⽇影,尺有五寸。张衡、郑玄、王番、陆绩先儒等,皆 以为影千里差一寸。言南戴⽇下万五千里,表影正同,天⾼乃异。考之算法,必为 不可。寸差千里,亦无典说,明为意断,事不可依。今 ![]() ○地中 《周礼-大司徒职》:“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景,以求地中。”此则浑 天之正说,立仪象之大本。故云:“⽇南则景短多暑,⽇北则景长多寒,⽇东则景 夕多风,⽇西则景朝多 ![]() ![]() ![]() ![]() ○晷影 昔者周公测晷影于 ![]() ![]() ![]() ![]() ![]() ![]() 梁天监中,祖恆造八尺铜表,其下与圭相连。圭上为沟,置⽔,以取平正。 揆测⽇晷,求其盈缩。至大同十年,太史令虞广刂又用九尺表格江左之影。夏至一 尺三寸二分,冬至一丈三尺七分,立夏、立秋二尺四寸五分,舂分、秋分五尺三寸 九分。陈氏一代,唯用梁法。齐神武以洛 ![]() ![]() ![]() ![]() ![]() 又《考灵曜》、《周髀》张衡《灵宪》及郑玄注《周官》,并云:“⽇影于地, 千里而差一寸。”案宋元嘉十九年壬午,使使往 ![]() ![]() ![]() ![]() ![]() ○漏刻 昔⻩帝创观漏⽔,制器取则,以分昼夜。其后因以命官,《周礼》挈壶氏则其 职也。其法,总以百刻,分于昼夜。冬至昼漏四十刻,夜漏六十刻。夏至昼漏六十 刻,夜漏四十刻。舂秋二分,昼夜各五十刻。⽇未出前二刻半而明,既没后二刻半 乃昏。减夜五刻,以益昼漏,谓之昏旦。漏刻皆随气增损。冬夏二至之间,昼夜长 短,凡差二十刻。每差一刻为一箭。冬至互起其首,凡有四十一箭。昼有朝,有禺, 有中,有晡,有夕。夜有甲、乙、丙、丁、戊。昏旦有星中。每箭各有其数,皆所 以分时代守,更其作役。 汉兴,张苍因循古制,犹多疏阔。及孝武考定星历,下漏以追天度,亦未能尽 其理。刘向《鸿范传》记武帝时所用法云:“冬夏二至之间,一百八十余⽇,昼夜 差二十刻。”大率二至之后,九⽇而增损一刻焉。至哀帝时,又改用昼夜一百二十 刻,寻亦寝废。至王莽窃位,又遵行之。光武之初,亦以百刻九⽇加减法,编于 《甲令》,为《常符漏品》。至和帝永元十四年,霍融上言:“官历率九⽇增减一 刻,不与天相应。或时差至二刻半,不如夏历漏刻,随⽇南北为长短。”乃诏用夏 历漏刻。依⽇行⻩道去极,每差二度四分,为增减一刻。凡用四十八箭,终于魏、 晋,相传不改。 宋何承天以月蚀所在,当⽇之衡,考验⽇宿,知移旧六度。冬至之⽇,其影极 长,测量晷度,知冬至移旧四⽇。前代诸漏,舂分昼长,秋分昼短,差过半刻。皆 由气⽇不正,所以而然。遂议造漏法。舂秋二分,昏旦昼夜漏各五十五刻。齐及梁 初,因循不改。至天监六年,武帝以昼夜百刻,分配十二辰,辰得八刻,仍有余分。 乃以昼夜为九十六刻,一辰有全刻八焉。至大同十年,又改用一百八刻。依《尚书 考灵曜》昼夜三十六顷之数,因而三之。冬至昼漏四十八刻,夜漏六十刻。夏至昼 漏七十刻,夜漏三十八刻。舂秋二分,昼漏六十刻,夜漏四十八刻。昏旦之数各三 刻。先令祖恆为《漏经》,皆依浑天⻩道⽇行去极远近,为用箭⽇率。陈文帝天 嘉中,亦命舍人硃史造漏,依古百刻为法。周、齐因循魏漏。晋、宋、梁大同,并 以百刻分于昼夜。 隋初,用周朝尹公正、马显所造《漏经》。至开皇十四年,鄜州司马袁充上晷 影漏刻。充以短影平仪,均布十二辰,立表,随⽇影所指辰刻,以验漏⽔之节。十 二辰刻,互有多少,时正前后,刻亦不同。其二至二分用箭辰刻之法,今列之云。 冬至:⽇出辰正,⼊申正,昼四十刻,夜六十刻。 子、丑、亥各二刻,寅、戌各六刻,卯、酉各十三刻,辰、申各十四刻,巳、 未各十刻,午八刻。 右十四⽇改箭。 舂秋二分:⽇出卯正,⼊酉正,昼五十刻,夜五十刻。 子四刻,丑、亥七刻,寅、戌九刻,卯、酉十四刻,辰、申九刻,巳、未七刻, 午四刻。 右五⽇改箭。 夏至:⽇出寅正,⼊戌正,昼六十刻,夜四十刻。 子八刻,丑、亥十刻,寅、戌十四刻,卯、酉十三刻,辰、申六刻,巳、未二 刻,午二刻。 右一十九⽇,加减一刻,改箭。 袁充素不晓浑天⻩道去极之数,苟役私智,变改旧章,其于施用,未为精密。 开皇十七年,张胄玄用后魏浑天铁仪,测知舂秋二分,⽇出卯酉之北,不正当 中。与何承天所测颇同,皆⽇出卯三刻五十五分,⼊酉四刻二十五分。昼漏五十刻 十一分,夜漏四十九刻四十分,昼夜差六十分刻之四十。仁寿四年,刘焯上《皇极 历》,有⽇行迟疾,推二十四气,皆有盈缩定⽇。舂秋分定⽇,去冬至各八十八⽇ 有奇,去夏至各九十三⽇有奇。二分定⽇,昼夜各五十刻。又依浑天⻩道,验知冬 至夜漏五十九刻、一百分刻之八十六,昼漏四十刻一十四分,夏至昼漏五十九刻八 十六分,夜漏四十刻一十四分。冬夏二至之间,昼夜差一十九刻、一百分刻之七十 二。胄玄及焯漏刻,并不施用。然其法制,皆著在历术,推验加时,最为详审。 大业初,耿询作古欹器,以漏⽔注之,献于炀帝。帝善之,因令与宇文恺依后 魏道士李兰所修道家上法称漏制,造称⽔漏器,以充行从。又作候影分箭上⽔方器, 置于东都乾 ![]() ○经星中宮 北极五星,钩陈六星,皆在紫宮中。北极,辰也。其纽星,天之枢也。天运无 穷,三光迭耀,而极星不移。故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贾逵、张衡、蔡邕、 王蕃、陆绩,皆以北极纽星为枢,是不动处也。祖恆以仪准候不动处,在纽星之 末,犹一度有余。北极大星,太一之座也。第一星主月,太子也。第二星主⽇,帝 王也。第三星主五星,庶子也。所谓第二星者,最⾚明者也。北极五星,最为尊也。 中星不明,主不用事。右星不明,太子忧。钩陈,后宮也,太帝之正妃也,太帝之 坐也。北四星曰女御宮,八十一御 ![]() ![]() ![]() 紫宮垣十五星,其西蕃七,东蕃八,在北斗北。一曰紫微,太帝之坐也,天子 之常居也,主命,主度也。一曰长垣,一曰天营,一曰旗星,为蕃卫,备蕃臣也。 宮阙兵起,旗星直,天子出,自将宮中兵。东垣下五星曰天柱,建政教,悬图法之 所也。常以朔望⽇悬噤令于天柱,以示百司。《周礼》以正岁之月,悬法象魏,此 之类也。门內东南维五星曰尚书,主纳言,夙夜谘谋,龙作纳言,此之象也。尚书 西二星曰 ![]() ![]() ![]() 北斗七星,辅一星在太微北,七政之枢机, ![]() ![]() ![]() ![]() ![]() ![]() 魁中四星,为贵人之牢,曰天理也。辅星傅乎开 ![]() ![]() ![]() ![]() 文昌六星,在北斗魁前,天之六府也,主集计天道。一曰上将,大将建威武。 二曰次将,尚书正左右。三曰贵相,太常理文绪。四曰司禄、司中,司隶赏功进。 五曰司命、司怪,太史主灭咎。六曰司寇,大理佐理宝。所谓一者,起北斗魁前, 近內阶者也。明润,大小齐,天瑞臻。 文昌北六星曰內阶,天皇之陛也。相一星在北斗南。相者总领百司而掌邦教, 以佐帝王,安邦国,集众事也。其明吉。太 ![]() ![]() 太微,天子庭也,五帝之坐也,亦十二诸侯府也。其外蕃,九卿也。一曰太微 为衡。衡,主平也。又为天庭,理法平辞,监升授德,列宿受符,诸神考节,舒情 稽疑也。南蕃中二星间曰端门。东曰左执法,廷尉之象也。西曰右执法,御史大夫 之象也。执法,所以举刺凶奷者也。左执法之东,左掖门也。右执法之西,右掖门 也。东蕃四星,南第一曰上相,其北东太 ![]() ![]() ![]() ![]() 西南角外三星曰明堂,天子布政之宮也。明堂西三星曰灵台,观台也。主观云 物,察符瑞,候灾变也。左执法东北一星曰谒者,主赞宾客也。谒者东北三星曰三 公內坐,朝会之所居也。三公北三星曰九卿內坐,主治万事。九卿西五星曰內五诸 侯,內侍天子,不之国者也。辟雍之礼得,则太微诸侯明。 ⻩帝坐一星,在太微中,含枢纽之神也。天子动得天度,止得地意,从容中道, 则太微五帝坐明,坐以光。⻩帝坐不明,人主求贤士以辅法,不然则夺势。又曰太 微五坐小弱青黑,天子国亡。四帝坐四星,四星夹⻩帝坐。东方星,苍帝灵威仰之 神也。南方星,⾚帝熛怒之神也。西方星,⽩帝招距之神也。北方星,黑帝叶光纪 之神也。 五帝坐北一星曰太子,帝储也。太子北一星曰从官,侍臣也。帝坐东北一星曰 幸臣。屏四星在端门之內,近右执法。屏,所以壅蔽帝庭也。执法主刺举,臣尊敬 君上,则星光明润泽。郞位十五星,在帝坐东北,一曰依乌,郞位也。周官之元士, 汉官之光禄、中散、谏议、议郞、三署郞中,是其职也。或曰今之尚书也。郞位主 卫守也。其星明,大臣有劫主。又曰客犯上。其星不具,后死,幸臣诛。客星⼊之, 大臣为 ![]() 三台六星,两两而居,起文昌,列招摇、太微。一曰天柱,三公之位也。在天 曰三台,主开德宣符也。西近文昌二星曰上台,为司命,主寿。次二星曰中台,为 司中,主宗。东二星曰下台,为司禄,主兵,所以昭德塞违也。又曰三台为天阶, 太一蹑以上下。一曰泰阶,上星为天子,下星为女主;中阶,上星为诸侯三公,下 星为卿大夫;下阶,上星为士,下星为庶人。所以和 ![]() ![]() 南四星曰內平,近职执法平罪之官也。中台之北一星曰大尊,贵戚也。下台南 一星曰武贲,卫官也。 摄提六星,直斗杓之南,主建时节,伺禨祥。摄提为楯,以夹拥帝席也,主九 卿。明大,三公恣,客星⼊之,圣人受制。西三星曰周鼎,主流亡。大角一星,在 摄提间。大角者,天王座也。又为天栋,正经纪。北三星曰帝席,主宴献酬酢。梗 河三星,在大角北。梗河者,天矛也。一曰天锋,主胡兵。又为丧,故其变动应以 兵丧也。星亡,其国有兵谋。招摇一星在其北,一曰矛楯,主胡兵。占与梗河略相 类也。招摇与北斗杓间曰天库。星去其所,则有库开之祥也。招摇 ![]() ![]() ![]() ![]() ![]() 东七星曰扶筐,盛桑之器,主劝蚕也。七公七星,在招摇东,天之相也,三公 之象,主七政。贯索九星在其前, ![]() ![]() ![]() 左右角间二星曰平道之官。平道西一星曰进贤,主卿相举逸才。角北二星曰天 田。亢北六星曰亢池。亢,舟航也;池,⽔也。主送往 ![]() ![]() ![]() ![]() ![]() 天市垣二十二星,在房心东北,主权衡,主聚众。一曰天旗庭,主斩戮之事也。 市中星众润泽则岁实,星稀则岁虚。荧惑守之,戮不忠之臣。又曰,若怒角守之, 戮者臣杀主。慧星除之,为徙市易都。客星⼊之,兵大起,出之有贵丧。市中六星 临箕,曰市楼市府也,主市价律度。其 ![]() ![]() 帝坐一星,在天市中,候星西,天庭也。光而润则天子吉,威令行。微小凶, 大人当之。侯一星,在帝坐东北,主伺 ![]() ![]() 天江四星在尾北,主太 ![]() 天籥八星,在南斗杓西,主关闭。建星六星,在南斗北,亦曰天旗,天之都关 也。为谋事,为天鼓,为天马。南二星,天库也。央中二星,市也,鈇钅质也。上 二星,旗跗也。斗建之间,三光道也。星动则人劳。月晕之,蛟龙见,牛马疫。月、 五星犯之,大臣相谮,臣谋主;亦为关梁不通,有大⽔。东南四星曰狗国,主鲜卑、 乌丸、沃且。荧惑守之,外夷为变。太⽩逆守之,其国 ![]() ![]() ![]() 河鼓三星,旗九星,在牵牛北,天鼓也,主军鼓,主鈇钅质。一曰三武,主天 子三将军。央中大星为大将军,左星为左将军,右星为右将军。左星,南星也,所 以备关梁而距难也,设守阻险,知谋徵也。旗即天鼓之旗,所以为旌表也。左旗九 星,在鼓左旁。鼓 ![]() ![]() 离珠五星,在须女北,须女之蔵府也,女子之星也。星非故,后宮 ![]() ![]() ![]() ![]() ![]() 腾蛇二十二星,在营室北,天蛇星主⽔虫。星明则不安,客星守之,⽔雨为灾, ⽔物不收。王良五星,在奎北,居河中,天子奉车御官也。其四星曰天驷,旁一星 曰王良,亦曰天马。其星动,为策马,车骑満野。亦曰王良梁,为天桥,主御风雨 ⽔道,故或占津梁。其星移,有兵,亦曰马病。客星守之,桥不通。前一星曰策, 王良之御策也,主天子仆,在王良旁。若移在马后,是谓策马,则车骑満野。阁道 六星,在王良前,飞道也。从紫宮至河,神所乘也。一曰阁道,主道里,天子游别 宮之道也。亦曰阁道,所以捍难灭咎也。一曰王良旗,一曰紫宮旗,亦所以为旌表, 而不 ![]() 天将军十二星,在娄北,主武兵。央中大星,天之大将也。外小星,吏士也。 大将星摇,兵起,大将出。小星不具,兵发。南一星曰军南门,主谁何出⼊。太陵 八星,在胃北。陵者,墓也。太陵卷⾆之口曰积京,主大丧也。积京中星绝,则诸 侯有丧,民多疾,兵起,粟聚。少则粟散。星守之,有土功。太陵中一星曰积尸, 明则死人如山。天船九星,在太陵北,居河中。一曰舟星,主度,所以济不通也, 亦主⽔旱。不在汉中,津河不通。中四星 ![]() 五车五星,三柱九星,在毕北。五车者,五帝车舍也,五帝坐也,主天子五兵, 一曰主五⾕丰耗。西北大星曰天库,主太⽩,主秦。次东北星曰狱,主辰星,主燕、 赵。次东星曰天仓,主岁星,主鲁、卫。次东南星曰司空,主填星,主楚。次西南 星曰卿星,主荧惑,主魏。五星有变,皆以其所主而占之。三柱,一曰三泉,一曰 休,一曰旗。五车星 ![]() ![]() 五车南六星曰诸王,察诸侯存亡。西五星曰厉石,金若客星守之,兵动。北八 星曰八⾕,主候岁。八⾕一星亡,一⾕不登。天关一星,在五车南,亦曰天门,⽇ 月所行也,主边事,主开闭。芒角,有兵。五星守之,贵人多死。 东井钺前四星曰司怪,主候天地⽇月星辰变异,及鸟兽草木之妖,明主闻灾, 修德保福也。司怪西北九星曰坐旗,君臣设位之表也。坐旗西四星曰天⾼,台榭之 ⾼,主远望气象。天⾼西一星曰天河,主察山林妖变。南河、北河各三星,夹东井。 一曰天⾼天之阙门,主关梁。南河曰南戍,一曰南宮,一曰 ![]() ![]() ![]() ![]() 轩辕十七星,在七星北。轩辕,⻩帝之神,⻩龙之体也。后妃之主,士职也。 一曰东陵,一曰权星,主雷雨之神。南大星,女主也。次北一星,妃也。次,将军 也。其次诸星,皆次妃之属也。女主南小星,女御也。左一星少民,少后宗也。右 一星大民,太后宗也。 ![]() 爟北四星曰內平。少微四星,在太微西,士大夫之位也。一名处士,亦天子副 主,或曰博士官。一曰主卫掖门。南第一星处士,第二星议士,第三星博士,第四 星大夫。明大而⻩,则贤士举也。月、五星犯守之,处士、女主忧,宰相易。南四 星曰长垣,主界域及胡夷。荧惑⼊之,胡⼊国中。太⽩⼊之,九卿谋。 mGuxS.cOm |
上一章 隋书 下一章 ( → ) |
蘑菇小说网免费为书迷提供作者魏征等的小说隋书在线以及隋书免费阅读,隋书未删减免费阅读,想要阅读更多与隋书在线免费阅读类似及相关的优秀历史小说请持续收藏蘑菇小说网 |